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分层与流动分论坛评述

张顺

2014-11-17

  2014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之“社会分层与流动”分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及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负责承办。自从获得此次分论坛的承办权以来,我系教师便对此事格外重视,组建了一支以张顺老师为核心的“年会筹备”小组,全权负责本次论坛的各项筹划。本分论坛共收到四十余篇论文,每篇均有可圈可点之处,或立意创新、或理论扎实、或方法前沿。最终挑选了三十篇论文入选本次论坛。所有论文共分为六个单元,主题和内容不仅涵盖了教育获得、教育回报、地位流动、流动机制等有关社会分层客观方面的研究,也包括了诸如幸福感、公平感、阶层认同、性别意识等主观方面的研究。

  7月11日下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路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陈皆明教授首先为诸位参会者致辞,并宣布社会分层与流动论坛的讨论会正式开始。下面,本文便围绕主观分层感受、教育获得与回报、当代中国分层结构三个主题对本论坛的论文做一汇报。

  在主观社会分层这一主题上,参会者主要聚焦于“阶层意识”、“幸福感”、“满意度”和“公平感”四个方面。仇立平、韩钰的《中国城市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研究》指出,我国居民的主观阶层地位与其自身的客观阶层地位之间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偏移。上层居民存在主观认同的“向下偏移”,而下层居民存在主观认同的“向上偏移”。由于我国城市社会仍是一个标准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多数人还是从事无技术的低端劳动,居于社会的下层和中下层,因此从整体上看,主观社会认同仍然是“向上偏移”的。李骏的《城市住房阶层的幸福感与公平感差异》一文发现,在有产阶层内部根据产权净值现状和产权获得方式对有房产者进行细分后,产权变量对幸福感和公平感的解释力较之传统的职业变量更具有解释力。孙明的《城市中产阶层的改革态度:利益驱动与理念牵引》发现,体制外的中产阶层对改革的支持度最高。个人在改革中的利益得失和市场价值观念则是影响不同阶层改革态度的两个重要机制。郭蔚蓉的《体制位置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发展观》一文根据职业与体制位置之间的关系,选取了医生、投资银行从业者和IT行业从业者三个专业技术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虽然同属中产阶级,但是由于三个职业的市场化程度和体制身份不同,他们对社会改革的主要力量为何(国家或市场)的看法、对社会未来的预期(悲观或乐观)都有差异,进而也导致了其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差异。

  在教育获得与回报这一主题上,研究者主要将焦点汇聚在不同阶层在教育获得上是否存在结构性的差异,以及教育的回报是否会因为阶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叶华的《母亲的教育和就业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与传统研究不同,探讨了母亲而非父亲的教育程度和就业对子女教育影响。在我国女性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劳动参与率显著变化的背景下,探讨母亲的教育和家庭角色对子女教育的影响非常具有意义。芦强的《精英再生产的资源内涵:权力与教育的传递路径》一文围绕权力与教育两种资源的传递过程,揭示出在精英代际转化过程中,资源的代际传递比身份传递体现出了更为复杂的特点。侯利明的《地位下降回避还是学历下降回避?》一文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考察了地位下降回避战略和学历下降回避战略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学历下降回避战略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教育战略之一,这一战略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依赖于绩效主义和学历偏重的社会背景。

  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这一主题上,研究者关注不同阶层的人群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诸多差异。李煜汇报的《跨阶层友谊——基于餐饮网的分析》一文,从交友这一活动中窥探社会开放性的程度,文章发现跨阶层交往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阶层分化和分割的影响;权威、专业技能、产权所构建的阶层界限妨碍着人们的交往;不同社会阶层的阶层内聚力程度差异较大。陈皆明、陈奇的《代际间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发现经济利益和家庭责任感是影响老年人与其子女同住概率的重要因素。在父代和子代之间存在经济差时,家庭责任感促使较高地位的一方和较低地位的一方同住,以照顾对方。而在双方经济地位都很低时,出于规模经济、降低生活成本的考虑,也会选择同住。张顺的《中国城市居民社会流动机制研究: 社会网络的视角》一文发现求职网和日常工作网在获得初职和代内流动时的不同作用。在初职获得过程中,求职网有助于社会上层传阶层递优势与庇护性向下流动功能,但无法直接帮助下层实现向上流动;在代内流动中,日常工作网既有助于社会上层传阶层递优势与庇护性向下流动功能,也可直接帮助下层实现向上流动。吴敦旭、万向东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职业流动的实证研究》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非正式就业理论视角,尝试性地提出了一套描述初级和次级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方法。研究发现,初级市场在收入、工作强度和福利方面优异于次级市场;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不同于西方社会实践,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其经济地位;向上职业流动(次级到初级)过程中,户口、关系网络和“论资排辈”发挥重要作用。

  在论坛一天半的正式讨论中,各位评委们不仅点评了每一篇论文的创新之处,也对有待改进之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除了评论人之外,在座的诸多参会者也都对论文有针对性的评论和提问,既有赞同,也有批评和补充可供宣读者斟酌。整个论坛的气氛既轻松自由,又紧张热烈。来自全国各地的对社会分层与流动感兴趣的学者聚集一堂,针对某一个问题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大大开拓了研究者的思路和视野。

  与往届一样,本届论坛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来自本论坛的仇立平、韩钰的《中国城市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研究》获得中国社会学会2014年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李颖晖的《教育程度与分配公平感:结构地位与相对剥夺视角下的双重考察》获二等奖。论坛结束后,社会分层与流动委员会还进行了理事改选工作,李璐璐教授继续担任理事长,同时增补了一批年轻的学者进入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