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9年社会学年会“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论坛综述

李春玲

2010-12-06

尊敬的与会学者:

  大家上午好!

  下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组织的论坛情况。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路路教授、复旦大学的刘欣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李春玲研究员共同负责举办的。本论坛共收到三十多篇论文,最后选入论文集中的共二十八篇,但是由于论坛时间有限,我们只安排的十八位学者进行了发言。

  本论坛主要围绕四个主题进行研讨的。第一个主题是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有四位学者在这个单元中发言,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冯仕政老师的关于南街村的社会阶层流动,上海社科院的李煜老师的中俄城市代际流动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吴愈晓老师的农村精英代际流动研究以及北京社科院高勇老师的中国社会流动模型的一个修正研究以及修改建议。这四位发言学者都是从宏观的视角并依据大规模的数据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对中国的社会流动特别是精英流动的模式特征和趋势作了系统的深入分析,他们都强调了急剧的社会变迁,包括告诉的经济增长和变化以及制度的进程和变迁,对中国社会流动的深刻的影响。他们尤其强调了国家的作用,就是国家的政策、国家的导向等对中国的社会流动模式及其变迁具有很深的作用和影响。这是中国的社会流动和精英生成的模式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

  第二个单元的主题是收入、财富、福利和社会分层。三位发言学者是:华中师范大学徐晓军老师的四川地震后新的一轮财富分配的情况;以及同为华中师范大学的慈勤英老师讨论的工作福利对性别分层的影响;第三位学者是上海社科院的陆晓文老师,他所讨论的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社会分化的现象。他们的研究都展示出中国社会收入、财富和福利分化的一些最新趋势和现象。

  第三个单元是教育、工作、劳动力市场和地位获得。三位发言学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所李培林研究员的讨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地位获得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李路路教授提出工作状态应该成为阶层分类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及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李春玲研究员的论文,关于讨论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问题。这几篇文章也都是从宏观的视角以及采用大规模的调查数据,尤其是年代比较的数据来讨论影响中国社会分层与不平等的一些关键性因素及其背后的主要机制,尤其强调了教育、人力资本和工作状态对我国社会分层的意义。

  最后一个主题阶级意识和地位认同。在这一单元中共有三位发言人,包括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陈光金研究员,他的研究发现是最近几年出现主观分层与客观分层相反方向的一种变化趋势;那么,日本东京大学的园田茂人教授的发现是底层社会成员阶级意识的增强现象;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陆益龙老师分析了农民阶级的阶级意识发展情况。这几篇论文的共同发现是,感觉到近年来各个社会阶层的阶级意识在不断增长,但是阶级意识的增长并没有表现出阶级行动和阶级政治的迹象。

  另外,还有几位发言人讨论了其他几个主题。这是我们论坛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今年,我们论坛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有很多优秀的年轻学者的参与。前两届的社会分层论坛,在座的各位也知道,都是“大腕儿”云集,都是资深、有名的学者进行的发言。但是今年我们收到了很多年轻学者的优秀论文,他们掌握了很好的定量研究的统计分析技术,与此同时,而且他们也有很好的理论知识背景。这些年轻学者的研究发现非常有新意,有创新,他们的一些观点提出得非常敏锐,做的研究也非常规范。这种情况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最新趋势,就是年轻的一代发展起来了,慢慢地,他们要开始唱主角了,李路路教授的感叹就是:“该更新换代了!”以上就是我们论坛的一个特色,也是现今我国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一个状况。我们考虑,在今后的论坛举办中,打算提供给这些年轻的学者更多的发言机会。

  同时,通过提交论文,我们也发现现在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一个个问题是过于强调量化研究。在我们收编入集的论文中,除了两三篇是讨论理论问题的,90%都是定量研究的论文,几乎没有一篇是质性研究的文章。对于我们的现在的社会分成与流动研究来说,这是一个问题,而且,似乎有越发严重的迹象,好像已经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导向,大家觉得,一说到社会分层研究,就是搞数据的,搞量化的,如果长此以往,就不太利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深化研究。再发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年轻学者所提交的论文非常注重统计技术的精密化和理论创新的新意,但是,忽略了政策导向研究的问题,忽略了政策关怀和对现实的生活的关怀,研究的实用性被弱化了。这一问题在年轻学者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可能是这些学者受到了美国的社会分层研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华人社会学家包括周雪光、边燕杰等的影响。可是,中国社会分层和流动研究的一个传统,以及老一辈的资深的有名的研究者诸如陆学艺老师、李培林老师、李强老师等等,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关注现实问题,而且有很强的政策取向,要向党和政府提供政策建议,解决现实问题。这就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一直以来的传统,这一传统应该要保持下去,现在年轻学者的兴趣点却忽略了这一传统。社会分层研究应该对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通过本次论坛我们发现的一些问题。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本次论坛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在这次会议期间,在李路路教授、刘新教授以及李春玲研究员的共同提议下,组织筹办了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我们选取了首届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理事等,也讨论了成立这个委员会以后需要进一步工作的计划和设想。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应用角度,成立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都有着重要意义。第一,是社会分层与流动学科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分层与流动研究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我国高等院校的社会学系中,开设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课的比例还不够高,这一现状与本方向的国际化发展和实用性功能的提高相比,明显滞后了。因此,亟需协调和整合多学科的研究力量,以强化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学科建设。

  第二,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分层与流动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关于不平等的,如何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缩小贫富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等等,这些都是本学科重点关注的。平等与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意愿,也是全国各地共同奋斗的目标。所以,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现实性与应用性。第三,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队伍梯队形成与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进行信息、资源、经验的沟通、交流和分享,凝聚各学科关注不平等研究和教学的同仁,协调和联合相关力量,促进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发展。藉此,我们成立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以推进本学科建设与教学的持续发展。第四,是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需要。目前国内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与国际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吸取国际前沿研究的精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本土化的研究,需要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而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作为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具有积极意义。我们成立这个专业委员会后,不仅每年要办论坛,而且每年要办一个工作会,用于针对某一专题的比较深入的研讨,并且打算每年能够出一本论文集,就是类似于美国社会分层研究一样,出一本涵盖了当年最好的研究成果的论文集。我们的这个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后,一定会对本领域的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的!

  与此同时,也欢迎其他研究领域的各位学者与我们进行交流与研讨,为促进包括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在内的中国社会学各研究;领域的大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论坛

                                                                             2009年7月22